什麼樣的氣味、顏色是客家的滋味?在臺北客家文化中心展出的「植變客家美學展」讓您享受一場色、香、味俱全的客家藝術饗宴!本次展覽請來教授級的美國花藝師楊耿權,及馬來西亞客籍動畫師劉靜怡,用客家常見的「植物」與「食物」創造五感體驗,探索都會客家的當代藝術美學。
---------------------------------------------------
作品- 《望山》
台灣早期開墾時期,家家戶戶都會種上苧麻當作織布或繩索原料,客家早期也會製作苧麻粄,苧麻與客家常用植物像是: 大風草、艾草、希尖草葉(客家抹草)、紫蘇葉,是客家聚落一定會種植的植物,這個作品使用苧麻手抄紙,混合了乾燥葉材,一片一片連結,一片一片串起,象徵早期物產的分布地圖那般,從平地到丘陵,再到山谷,都種著不同的客家植作與開墾後的水稻田,形成獨特的客家山野的景象。
當觀賞者抬頭看這座 [望山] 作品時,亦會看到「樹冠羞避」的視覺意象,象徵客家族群就像樹冠羞避那樣,會保留給彼此一個空間,避免產生枝枒摩擦斷裂,也讓更多陽光可以照射到底層的葉子,是特有的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