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 順天應地 植變美學 | 從當代藝術展演照見客家精神美學

| 順天應地  植變美學 | 從當代藝術展演照見客家精神美學

  |順天應地  植變美學| 
           從當代藝術展演照見客家精神美學


一花一草主理人 - 花藝師楊耿權及馬來西亞客籍動畫師劉靜怡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及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邀請,共同創作《植變客家美學展》,從客家常見的「植物」與「食物」創造五感體驗,從藝術家的眼中看見客家當代美學。

這場展覽,是一場時空交錯的旅程,透過藝術創作,讓觀眾們重新感受客家文化在土地間生根發芽的韌性與智慧。展場的作品不僅呈現客家族群與自然共生的哲學,更透過材質的選擇與意象的傳遞,喚起人們對歷史、文化、與環境的深刻思考。


|客庄|
0583C3E0-3339-4442-BAC6-E798276DBBB6
轉化客家民族早期開墾時,就地取材山野竹子、竹篾片與茅草,構築客家遷徙早期特色:「穿鑿屋」居所,待開闢種植水稻,生活安定富裕後,客家人才改變更好的居住方式。

編織竹子與竹篾片,再以稻草覆蓋形成一個具早期客厝意象的空間,喚醒觀賞者體會早期徒手開墾的辛勞,一步步慢慢累積豐收與傳承獨特的客家文化。使用五穀、稻穗,粿印模去想像從開墾到安居樂業的歷史進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過這個作品讓人們從踏入展場便感受到一股來自土地的溫度,也從竹子與竹篾片層層交疊中感受到先人那份胼手胝足、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


|茶金|
EBA3BCFE-FEFD-40A1-AB12-D3D6F66087E6
DFDF9017-7320-4082-8942-43F06F9BA080
08C51B69-BF94-4A8B-A1FE-BD0543B2AD4B
述說新竹北埔的客家茶產業,從前由北埔前往臺北,必須走山路經過樹杞林(竹東)、鹹菜甕(關西)、大嵙崁(大溪),在此宿夜,翌日經由三峽至臺北,或從大嵙崁坐船行大漢溪,入新店溪至艋舸(萬華)運送茶葉的歷史過往,茶葉在山上採收後,會先進入「萎凋」,再進入製茶程序,將這意象還原出來,從茶葉萎凋後做成乾茶葉,乾茶葉末端上金漆,白色布幔象徵著新店溪河流,表現出溪水載運茶金的這段風情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客家茶產業的興盛,不僅代表著當時的經濟命脈,也承載著無數茶農的汗水與故事。利用輕柔飄逸的白色布幔,宛如蜿蜒的河流,承載著一頁頁的歷史過往,表達著茶農如何踏上一條條充滿挑戰的運輸路線,最終將茶葉運送至各地,換取成生活必需,孕育後代子孫。


|望山|
F3D7A88F-74C1-437A-8DA5-3E4C1862A410
DB256ED3-ABF5-45B1-AB1B-F61D8D98CB02
C838585D-E400-4A14-AF17-EA2CEB6AFBF7
臺灣早期開墾時期,家家戶戶都會種下苧麻當做織布或繩索原料,客家早期也會製作苧麻粄,苧麻與客家常用植物 - 大風草、艾草、希尖草葉(客家抹茶)、紫蘇葉,是客家聚落一定會種植的植物。

這個作品使用苧麻手抄紙,混合了乾燥葉材,一片一片連結,一片一片串起,象徵早期物產的分佈地圖那般,從平地到丘陵,再到山谷,都種著不同的客家植作與開墾後的水稻田,形成獨特的客家山野景象。

當觀賞著抬頭看這座「望山」作品時,亦會看到「樹冠羞避」的視覺意象,象徵客家族群就像樹冠羞避那樣,會保留給彼此一個空間,避免產生枝枒摩擦斷裂,也讓更多陽光可以照射到底層的葉,是特有的客家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作作品中特意選用「樹冠羞避」的意象來表達客家精神。還原客家族群在遷徙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刻苦耐勞、與自然共生的價值觀,也懂得如何在團結與獨立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7A9B9EDA-274F-4FFA-91B0-E671A8362B21

這場展覽想帶給觀眾 - 我們創作的不只是藝術,更是關於土地、歷史與文化的對話。從竹篾編織的「客庄」,到茶香流動的「茶金」,再到山野景象的「望山」,每一件作品都在訴說著客家人的生活智慧與生存哲學。

透過藝術傳達出,客家文化的美學價值,也讓我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重新思考如何與土地建立更深厚的連結。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